建筑工人挑燈夜戰
工人們制造大跨度的大會堂鋼房架
剛剛完工的人民大會堂外景
一位當年建設參與者五十年后最新的披露———
在北京從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50年,參與了多項重點工程的建設。1958年至1987年曾參加過人民大會堂、毛主席紀念堂、北京國際飯店等大型建筑及其他工程的施工管理,1987年至1990年從事北京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工作,1990年至1999年擔任北京城鄉建設集團五公司總工程師,1999年退休后返聘于韓建集團十二公司擔任技術及質量管理工作。為北京市建委專家庫成員,曾兩度擔任北京市城建系統職工技能競賽副總裁判長。
人民大會堂總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兩萬多平方米,故宮修建花費十幾年時間,人民大會堂為何只用了短短的十個月就勝利完工?本文作者作為一線參與者,詳細披露當年建設者們創造奇跡的辦法和過程,讀之足以令我們贊嘆稱奇。
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,北京興建了十大國慶工程,其中人民大會堂工程為十大工程之首,無論是工程規模和重要性其他工程均無法相比。因此,北京市政府決定該工程由當時北京的王牌公司——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(以下簡稱北京一建公司)負責。我作為一建公司的施工管理人員,有幸參加了人民大會堂工程的建設,現在追憶起來還是萬分感慨。
當年北京一建公司承接了十大工程中的三個工程:人民大會堂、國家大劇院、革命歷史博物館。由于施工力量不足,革命歷史博物館工程剛開始做基礎時就轉交給北京五建公司施工,國家大劇院工程(當時聽說有升降臺和自動旋轉舞臺以便于換幕,而且有八個臺可同時演出)當年只挖了一個大坑,后來因為實在沒有施工力量將大坑又填埋了。北京一建公司集中力量都投入到人民大會堂工程中,組建了現場型公司,但仍感力量不足,市里又增派了北京三建公司支援,實際施工中人民大會堂工程還得到了全國14個省市的支援,參加施工人數平均每天1.4萬人,最高人數曾達到3.5萬人,每天參加義務勞動的人數還不計其數。
為保證國慶活動,1958年國慶期間人民大會堂工程不能開工,只能在國慶活動結束以后才能開始原有房屋的拆遷工作,而且1959年國慶節時必須正式投入使用。從場地上原有房屋拆遷到地質勘探、地基處理、規劃設計、施工機械、材料準備、工程施工、工程完工后的房間布置以及正式使用前的試用等所有工作,都必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。實際上人民大會堂工程只用了十個月就建成了,這在當時的建筑世界都可以說放了一顆建筑衛星。
■ 人民大會堂外立面的形狀、選用的材料由誰確定的?是誰從六種花飾的足尺柱帽模型中,挑中了蓮花瓣柱頭?
負責人民大會堂工程設計的是當時的北京市建筑設計院,由于工期緊、任務重、邊設計、邊施工,設計人員全部搬到了施工現場,進行現場設計,設計院的張博總工程師親自主持了這項工作。
人民大會堂工程總建筑面積為17.18萬平方米,比故宮的建筑面積總和還多兩萬平方米。故宮修建了十幾年時間,而人民大會堂僅用了十個月就建成了。
人民大會堂南北長約480米(從南到北接近一華里),東西寬200多米,西面最高點比人民大會堂西側路路面高出46.5米(在修建之初有人對人民大會堂的修建高度提出質疑,天安門城樓高33米,認為人民大會堂的修建高度不應超過天安門)。
人民大會堂工程復雜,基礎為滿堂紅浮伐基礎,主要結構除萬人禮堂和宴會廳的屋蓋采用鋼結構外,其余部分均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。人民大會堂內部功能齊全,裝修復雜,主要廳堂均按中國古典建筑的施工方法做了立粉貼金。各廳堂均噴涂了可賽銀,房間陰角使用模具做了各種曲線,樓梯扶手使用的金絲楠木,油漆使用的清漆磨退,外立面須彌座和大臺階為花崗石,柱子、墻面采用的大理石和剁斧石,柱頂墻面和女兒墻部分均為琉璃瓦。所有裝修項目的施工質量均達到了國內最高水平。
工程總體設計方案起初有150多個,最后方案是由周總理定案的,當時我們做了一個巨大的模型,擺放在故宮天安門和午門之間的西側。施工期間周總理曾多次到施工現場視察,有時是為了確定工程某一個具體部位的做法,有時是為了檢查施工進展情況。人民大會堂外立面的形狀、選用的材料都是由周總理確定的,艾葉青的大理石柱表現出了人民大會堂的莊重,而外立面的主要花飾蓮花瓣的柱礎、柱帽和蓮花瓣檐頭,以及大會堂周圍的玉蘭花燈都具有民族形式。
在主體結構完成之后,我們在實際的鋼筋混凝土柱子上做了六種花飾的足尺柱帽模型,周總理親自帶著幾位副總理到大會堂工地去挑選,最后選定了蓮花瓣柱頭。在人民大會堂工程施工的每個階段,萬里副市長都要給施工管理人員開會、總結前一段的工作,提出下一步的要求。趙鵬飛副市長的身影更是經常出現在工地現場。